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蕴含着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奔涌而来,如咆哮怪兽扑向村庄。房屋倒塌了,道路冲毁了,村民们被困了……
(资料图)
在万分危急之时,是人民军队带来了希望和温暖。接到命令,子弟兵携带冲锋舟及救援设备,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全力完成转移被困群众任务。损毁的道路能挡住救援的车辆,却拦不住官兵奔向人民群众的脚步。战士们肩背救灾器材,手抬冲锋舟,徒步穿越充满泥泞的林区到达河岸。
官兵抬着救援冲锋舟徒步向灾区前进。(央视网)
此处,距离被救村民仅仅只有一河之隔。
“一瞅军车来了,心里立刻就有底了。”子弟兵的出现,驱散了受灾群众心中的阴霾。3个小时的往返,71名村民悉数获救。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被抬上冲锋舟的时候,眼含热泪,紧紧地拉住救援战士的手。
这一幕发生在武警牡丹江支队官兵迅疾驰援转移被困群众的现场。有网友评论:“紧握的手是子弟兵给的安全感。”
被救老人紧握着子弟兵的手
这种安全感来源于人民军队过硬的能力素质、严明的作风纪律和一心为民的责任担当。
“各地要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抓紧修复交通、通讯、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统帅心系人民、有号令,人民军队听令景从、担重任。
接到命令后,北京卫戍区某部立即成立救援小组,强行军15公里赶到受灾村庄。官兵们挽起裤腿、背上村民,在湍急的河水中一趟趟往返,直至所有被困村民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受灾严重的北京市房山区,第82集团军某工兵旅在多台车辆的配合下,不到2小时就架好了重型支援桥,以最快的速度打通了各村镇的“生命通道”;在落坡岭转移群众的过程中,有一段铁路下方被洪水掏空,只剩轨道和枕木悬在空中,只有窄窄的铁轨可以落脚。子弟兵用自己的身体当作群众转移途中的“安全墙”,把老百姓护在了安全的一侧,全然不顾自己身后就是悬崖。每当灾难来临,人民军队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给人民送来信心、力量和希望。
8月2日,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抗洪突击队为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村民运送生活物资。新华社发
人民,永远是这支军队的定语。自成立之日起,这支队伍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视人民利益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90多年前在井冈山上,人民军队留下“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的标语,至今依旧清晰可见;抗战时期,新四军的82名勇士为了掩护根据地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在刘老庄村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殊死搏斗,最后全部牺牲;解放上海后,解放军战士为了不打扰市民,选择露宿街头、席地而卧,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抗击自然灾害到支援国家建设,人民军队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铮铮誓言,用血肉之躯铸起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为不惊扰市民,在街头露宿。资料图
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可爱?在防汛救灾一线,得到救助的群众也用行动向子弟兵表达着感谢和敬意:在转移撤离K396列车乘客的途中,一位70岁的老太太把分给自己的饮用水,倒给搀扶他的小战士;在吉林舒兰,120多名群众自发包了一万多个饺子,为子弟兵们送上一顿立秋暖心饭;在黑龙江尚志市,一个7岁男孩在路边等待一个小时,只为向救援部队敬一个礼。
在人民眼中,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在子弟兵心里,人民永远是最坚强的依靠。军民团结一心,同向发力,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敌人。
标签: